学院历史
新闻传播教育历史底蕴深厚。
在这里,著名校友、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1920年创办了利群书社,传播新思想;“中共第一报人”潘梓年曾任学校前身中原大学校长;原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陈克寒曾任中原大学新闻系主任;原新华总社社长熊复、副社长李普等先后在学校任教。
1950年,艾玮生主持成立华中大学新闻组,在华中地区首次有系统、成建制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1994年,华中师范大学恢复新闻传播教育招生,1995年,于文学院设新闻传播系,开始本科层次的新闻传播教育。2013年6月,学校决定以原新闻传播系为基础,成立新闻传播学院。院训“昭德明理,立言树人”由著名新闻学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亲笔题写。
学科专业
新闻传播学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学院拥有国家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4门。本科教学曾获得全国教学创新竞赛二等奖、湖北省特等奖等荣誉及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与文学院共建“文化传播学”二级博士点。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500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2017年学院获批“湖北省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学院获选湖北省“省部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单位。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高级职称30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36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有9人;博士生导师3人。
我院师资队伍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30%的专任教师拥有媒体一线工作经历,学院教师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及各类省级新闻奖。目前,学院仍持续推进在职教师赴新闻媒体挂职锻炼计划,截至2023年底,已有12人赴省内主流媒体挂职锻炼。
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成果突出。
建院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000万;出版著作30余部;完成重要政策咨询报告20余篇,CSSCI、SSCI、SCI论文超过百篇;获教育部和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
学院重点打造“媒介伦理与媒介管理研究中心”“大数据传播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影视传播研究中心”“自媒体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级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省新型智库“湖北社会建设研究院”等机构的建设,为国家和湖北省新闻宣传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
实践教学
学院拥有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
本科教学依托国家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拥有实验室面积达4790平方米,下设29个实验室,其中面向本学院的实验室有:广播节目制作实验室、影视观片室、新闻演播室、虚拟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配音实验室、报刊电子编辑实验室等。学院还自建9个新闻传播实验工坊:新闻采访(恽代英采访团)、新闻摄影、纪录片、微电影、数据挖掘、品牌传播、创意实践、有声语言、大学生乐读工作坊,能满足学生各类不同的实验需求。
学院重视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已与《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建立实习合作关系;与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新华社湖北分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总站、光明日报社湖北记者站、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中国新闻社湖北分社、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中国教育报湖北记者站等中央在鄂媒体建立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网等全国二十多家新闻传播机构建立实习基地。
育人成效
学院育人成效显著。
我院已累计为社会各界输送了近5000名毕业生,培养出传媒业界领军人物、学界教授博导、政商界精英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包含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家、 “平遥国际”摄影奖金奖获得者等行业拔尖人才。更多毕业生正在逐渐成为各行业的翘楚。
学生在校期间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荣誉及各类赛事奖项300余项,先后4人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更有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创在校大学生获该奖项的全国首例。
(数据更新截止至2024年4月)
学院微信二维码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咨询电话:027-67865839、67863589、67863965
学院网站:http://jc.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