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1903年文华书院大学部,1924年成立华中大学,设立理学院物理系。弦歌百年,蜚英腾茂。建系早期,一批从国外归来的著名学者曾先后在这里任教和从事科学研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桂质廷博士,于1930-1939年担任华中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毕业于布朗大学的卞彭博士,于1939-1953年先后任华中大学理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他们言传身教,筚路蓝缕,奠定了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物理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2年成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学校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特区”加强建设。学院2013年入选湖北省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16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世界知名学术水平计量分析数据库ESI于2019年5月发布了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发表的热点论文数量进入中国前10位;在软科2023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科位列内地大学第14名,在教育部第4轮和第5轮学科评估中物理学为B+。
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专业教师12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家特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国际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高能核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理论物理教学团队)。
学院建设有“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教育分中心、“硅像素芯片及其探测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学院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为代表的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领域,是国际“重离子物理”的研究重镇。作为中方牵头单位参加了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重离子碰撞实验LHC-ALICE国际大型实验组,是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的RHIC-STAR、欧洲核子中心LHC-LHCb、中国北京BES等国际大型实验组的正式成员。学院高能核物理领域拥有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教师团队,首次从实验上确定了强子物质转变为夸克物质的温度,被《Physics World》评为201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发现了双粲重子,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学院建设的“华中师范大学核科学计算中心”2018-2020年入选世界最快超算中心Top500以及节能超算中心Green500。
学院先后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11个国家2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签有合作协议,聘任ALICE组织委员会主席等国际知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学院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优势,资助本科生、研究生出国访学,与国外知名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22年学院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物理系、德国黑森亥姆霍兹科学院及比勒费尔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数理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理想坚定,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工作者、卓越物理教师和信息产业卓越工程师,累计为各行各业输送1万多名优秀人才。学院开设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等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专业设有公费师范、非公费师范、基础学科创新实验班、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国家理科基地班)等培养类型。与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合作建设天眷班,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设钱三强英才班。物理学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是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单位,是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物理学科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1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61人,博士生288人。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突出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地位,通过师范生“未来教育家计划”、“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博雅计划”等载体,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加强研究生与学位教育改革,通过夯实理论基础、聚焦前沿科学两条主线,构建“一中心两主线”基础物理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投身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3篇,研究生在《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顶刊上发表论文47篇,把论文和项目书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实践中。近五年先后获得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挑战杯“创青春”国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家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全国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各类国家级300余项。
联系电话:027-67867010
学院官微:ccnu-phy
(数据更新截止至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