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学校要闻
二维码扫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校要闻

抗战时期新闻传播问题高层论坛成功召开

作者:    信息来源:招生网     发布时间:2016-04-19    浏览次数:
        4月16日上午9:00,抗战时期新闻传播问题高层论坛在我校科学会堂301室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周溯源、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院党委书记韩君华、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作为嘉宾出席本次论坛,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廷俊、复旦大 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以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史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本次论坛并就相关主题发 表见解。


 
 
       会议开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单波教授宣读《中国新闻史学会对论坛的贺信》。马敏也在论坛中作了讲话。他谈到,抗战时期的新闻业既是见证者、记录者,也 是亲历者、参与者。它为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现在不断追溯、回忆和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以史为鉴,是当下开辟未来新闻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马敏表达了自己的期许。他认为,由新闻界与史学界共同探讨抗战中的历史问题,既是一种创新,又发挥了各自学科的优势。
 
       随后,江作苏就“通过抗战研究彰显文化与伦理自信”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谈到,在抗战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新闻媒体仍然坚持宣传中国人的精神理念、褒扬中国 人的勇敢自信,在伦理上与侵略一方的日本相比是有优势的。他认为,战争的角力不仅是军事枪支弹药的角力,同时也是精神和伦理的角力,文化方面的研究也是战 争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言最后,江院长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表示“愿意为抗日战争新闻史的研究,包括新闻传播在抗日战争和其他的一 些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论坛中,我校出版社社长范军结合报刊史的研究,谈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活动。他认为,好的制度比好的出版物更重要。他谈及延安时期的稿费制度,认为可以 给现代报业带来新的启示。吴廷俊教授则认为从制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出版物的想法很好,但是具体操作还有待商榷。


 
 
       单波探讨了日本国民性与日本新闻的沦陷是否有关系的问题。他谈到,主流媒体的“平庸之恶”以及耻感文化的培养,使报业“自认为处于集体理性状态,实际上已 成为‘平庸之恶’”。马勇则介绍了《光明报》的产生背景及其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最后,黄瑚教授点评道:“各位的讲解都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拓展了新闻 传播的研究领域。”对于马教授的发言他表示赞赏。他认为新闻领域的研究不应当停留于报纸表面,而应当发掘报纸背后有价值的东西。
 
       在青年学者专场论坛中,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陆高峰就《抗战时期新闻出版人》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肯定了《大公报》驻外记者群体在抗战时期新闻 报道方面的卓越贡献,并对《大公报》驻外记者群的构成和报道特色加以分析。此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肖峰在会议中介绍了抗战时期武汉 新闻出版史上的三次高峰。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阳海洪讨论了知识共同体与民国新闻教育思想的构建问题。


 
 
       在学子互动环节,黄瑚教授首先对之前提出的抗战时间8年和14年争议问题予以回应,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14年抗战是站在宏观角度审视,这与武汉抗战时 期新闻史的研究并不矛盾。随后新闻传播学院15级研究生黄欣欣就新闻伦理中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提出疑问,吴廷俊教授用重视新闻的关怀性这一观点进行解 释。
 
       经过一天的学术交流,下午五点半论坛正式结束。会议最后,江作苏作了总结,并代表新闻传播学院感谢各位学者的参与和支持。(转自华大桂声)

上一篇: 化学学院第二届化羽杯羽毛球赛课题组决赛顺利开展
下一篇:华中师大研支团走进他山中学开展爱心义卖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东区本科招生办公室101室
部门: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E-mail:zb@ccnu.edu.cn
电话:027-67863374 027-67862239 027-6786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