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专业优势和百年历史积淀,培养以立德树人铸魂,富有高尚的人文教育情怀和深厚的师范专业涵养,以语文素养强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具备知识整合能力,以综合育人聚神,形成完备的语文学科育人能力和科学的班级管理能力,以终身学习固本,养成善于沟通合作、乐于研教结合、长于中外比较、敢于反思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卓越中学语文教师。毕业5年后,成为中学语文教育领域表现突出的骨干教师和语文学科带头人。本专业师范生毕业后,立足华中地区,面向全国,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和高中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于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文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民间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学设计、教师口语、中学古诗词名篇研读、中学文言文名篇研读、中学语文现当代名篇研读等课程。
师资力量
文学院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45人。胡亚敏教授、王泽龙教授、付林鹏教授、黎杨全教授等十数人被评为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学院高层人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显著。
文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及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9项,5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近5年来,文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重点和一般项目、部委、省级以及横向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70余项,有24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和省级社科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1.以卓越-筑梦教师计划为引领,培养卓越语文教师。卓越-筑梦计划面向汉语言文学师范生,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教研活动观摩、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等方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语文教师。
2.以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科研立项为手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微课实践、学校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以“文欣杯”等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依托,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科研项目。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斩获60余项荣誉,涵盖“挑战杯”“华文杯”等10余类赛事。
3.以信息化与教学方式变革为契机,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学院自主创设“云上中文”学习平台,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近三年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得10余项奖项。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选择和导师制度之余,积极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交流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组织海外游学,让学生及时接触学术前沿。近三年,学生出国出境交换、游学达100余人次。

2023年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前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研学
就业及升学前景
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在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持续提升。从近三年就业率与升学率来看,本科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其中升学占比1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顺利开启职业生涯或继续深造;从近三年就业单位结构来看,本科生就业岗位广泛且多元,涵盖了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和各类企业等,其中事业单位占比近90%,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学院毕业生在教育、文化、出版等事业单位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与高度认可度。
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学生享受国家政策,免缴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保障100%就业。非公费师范生可根据自己志愿自主择业。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领域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或者在教育研究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优师计划学生按照协议到定向县市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