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立足学科内涵、对接社会需要、融合高新技术”的办学理念,以俄语语言文学为基础,设置“国际传播”和“语言智能”两个特色方向,并提供英语微专业修读,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素质,系统掌握俄语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国际传播、语言智能等特色领域知识,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以及较强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能够在教育科研机构、外事部门、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胜任外语教育、翻译与国际传播等工作,或能够胜任在外语教育、翻译与国际传播、语言大模型开发等不同应用场景的相关工作,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并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文理融通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
专业课程
俄语: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高级俄语口译、俄罗斯文学史、现代俄语通论、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电视新闻、俄语学术论文写作等。
国际传播(特色方向):国际传播学、跨文化交际、新媒体与国际传播、机器翻译、新媒体翻译等。
语言智能(特色方向):R语言数据处理、Python编程与语言数据开发、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大模型理论与实践、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等。
英语(微专业):综合英语、英美社会文化、英美文学、语言学等。
师资力量
俄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及副教授5人,博士7人,“桂苑名师”1人,外籍教师1人。所有教师均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俄语专业学生(左三)在俄罗斯索契参加
2024世界青年联欢节

俄语专业国家公派留学生在俄罗斯交流学习
人才培养
俄语专业“立足学科内涵、对接社会需要、融合高新技术”,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联合办学,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俄语语言、文学和文化功底,围绕“国际传播”和“语言智能”两个特色方向,整合新闻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优质教学资源,开设两大模块类课程,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和语言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本专业学生可选修英语专业所设置微专业课程,修满12学分可获得英语微专业证书。
俄语专业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俄罗斯文化要略”(2016起),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基础俄语”(2006起)和1门校级通识核心课程“俄罗斯文化概论”(2012起)。“俄语成语学”(1976起)和“俄汉语对比研究”(1956起)一直是俄语专业的标志性研究领域,在全国俄语界享有盛誉。
本专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联合办学,与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坦波夫国立大学等俄罗斯知名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每年有6~10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出国留学。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人;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2人;获得“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三等奖以上12人,并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公派赴俄留学。专业四级连年通过率达100%,专业八级平均成绩超全国均分近20分。
就业前景
俄语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校及中学俄语教学、外事外贸翻译、涉外文秘、高新技术企业营销等工作。
近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0%,就业前景好,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毕业生典型就业去向:高校及中学教师(仅武汉高校10余人)、国家部委及驻外机构(外交部1人/商务部2人/国安部3人/科技部2人/教育部2人/中联办1人/新华社2人/新闻出版总署1人/驻俄及独联体使馆5人)、选调生2人、公考10余人、华为公司10余人、中建集团、中工国际、中国电建、中核集团、中冶南方、东风汽车集团、比亚迪、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长飞集团、OPPO公司等。
俄语专业近年考研人数超过50%,毕业班每年可推荐3人公派出国攻读学位。2021届学霸班21名毕业生17人升学(13人升学国内985/211高校、3人国家公派赴俄读硕、1人自费赴国外知名高校留学);2022届和2023届升学人数均为10人。
近年升学典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
典型代表:
19届本科生盖同学保研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就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届本科生漆同学保研南开大学,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攻读博士;
2021届本科生刘同学考研复旦大学,即将入职海康威视集团;
2022届本科生赵同学考研厦门大学;
2023届本科生张同学在央视俄罗斯总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