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是华中师范大学建校初期的主要办学专业之一,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费师范专业,已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项,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专业顺应国家生物学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队伍的需求,始终立足“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理念,笃行“重基础、抓素质、盯前沿”的办学思想,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高尚的师德师风,扎实的文化修养,突出的教育实践能力,高水平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胜任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卓越生物学教师,使之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探索者、领路者、示范者,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课程

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师资力量

专业教师91人、教授40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3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95.6%,具有国(境)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达到90%以上。其中,国家杰青、长江讲席教授、国家“四青”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0多人。专业教师获批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个,并与中小学开展了密切合作建有校外实践基地20多个。崔鸿教授研究项目《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评价框架构建与应用研究》获部级立项,罗金红教授荣获人类前沿科学(HFSP)职业发展奖,戴雄风教授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青年科技创新奖。学院每年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生科分论坛,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聚焦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着力为学院“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学院教师刘家武、张秀红指导学生秦钰璇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华文”高校生物师范生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大赛双料冠军

学院教师张秀红、李娟、刘家武指导学生罗佳雨荣获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人才培养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教育家精神”标准培养学生教师核心素养;以构建扎实而系统的生物学科知识和方法结构,提升学生中学生物学教学能力,以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为载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8门,部级教学研究项目 1 项;

以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为驱动,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科研和竞赛热情,年均完成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0余项,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年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90项;以国际化联合培养为契机,依托学校和学院两级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设置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2011年起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学校建立交换生项目,与港澳台姊妹学校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优秀本科国际学习交流项目、公费师范生出国研修项目,主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交流会。大一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到罗田天堂寨和英山大别山主峰进行动、植物野外实习。大二开始每年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到百强中学见习,大四第一学期开展教学实习;为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就业质量,与全国各地优秀中学取得联系,建设了一批由省级示范中学和特色中学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形成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学院教师和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一起参加大一第三学期的植物学和动物学野外实习

就业前景

毕业生需在生源地中小学校从事教师工作,同时继续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6所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的高校之一,该项目是原有公费师范生的升级版,旨在通过本硕贯通培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完成学业并通过考核后,直接推免攻读教育硕士,实现“本研衔接”,毕业后需回生源省份定向地中小学任教。生物科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共170人,毕业率、就业率、在职研究生就读率均达100%,就业全部分布在生源地教育行业,就业岗位主要为生物教师,其中14人签约全国百强中学,例如:河北省衡水中学、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四川省绵阳中学等,49人签约省级重点中学,例如: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郑州中学、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等,月均收入水平为6111.14元/月。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达95.65%,对自身职业发展历程的满意度为92.50%,其中2024届毕业生的职位晋升率高达39.02%;学院毕业生工作表现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受访用人单位对本院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达97.18%,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也高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