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非师范专业,获得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获批与英国邓迪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顺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的发展,立足“立德树人、求实创新”的理念,面向全国培养具备优秀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及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对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有较好的了解,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未来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与境外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合作办学,学生可到境外知名高校交换学习,毕业同时授予华中师范大学和境外高校学位证书。


专业课程

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师资力量

专业教师91人、教授40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3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95.6%,具有国(境)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达到90%以上。其中,国家杰青、长江讲席教授、国家“四青”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0多人。罗金红教授荣获人类前沿科学(HFSP)职业发展奖,戴雄风教授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青年科技创新奖。学院每年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生科分论坛,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聚焦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着力为学院“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学院教师戴雄风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青年科技创新奖


人才培养

专业以国际化联合培养为契机,搭建学生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1年起分别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打造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并重的培养体系,例如:与英国邓迪大学签署“2+2”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学生在境内外分别进行两年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以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为驱动,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书院制培养模式,点燃学生科研和竞赛热情,平均每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项;在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近5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奖项85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0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铜奖和“挑战杯”国家二等奖各一项(均为艾辉老师带队)。从大一开始进行科研实践,高层次人才带头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此外,大一、大二、大三的第三学期(4周)及暑假(10周)均去植物园,水生所、病毒所,成都所,武汉大学,嘉必优、武汉市疾控中心等十一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实习,与武汉光谷生物城、农业农村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等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合作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合办菁英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一部六院”协议。依托院校两级平台,汇聚我校生物学科、化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2004年起开设“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培养一批化学生物学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型人才,2022年起每年从生物技术专业选拔30人组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采取全程“双导师制”,进行小班教学、科研实践、研学。

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去植物园,水生所、病毒所,武汉大学,嘉必优、武汉市疾控中心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实习

学院教师汪家林和仝晶晶分别指导学生团队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


就业前景

毕业生能够在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21-2024届生物技术毕业生共199人,其中167人就业,升学66人,就业率为83.92%(其中升学率为33.17%),近四年毕业生升学院校均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境内“双一流”高校,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就业主要从事的职业类别为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学生物教师等,毕业生工作表现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受访用人单位对本院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达97.18%,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也高达95%。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重大战略需求,生物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将会激增,毕业生就业在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生物制造等领域将有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