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通过锻造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机制,完善育人体系,强化育人保障,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能力,培养知识渊博、富有思想、学贯中西的历史学专业拔尖人才,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承者、研究者、创造者。

本专业以“成德达才,交叉共融”为理念,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并行、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并存的专业拔尖人才。以书院制为核心,结合书院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大学精神,师生共融相长,打造师生研习共同体。建设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本研衔接四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三制三化。三制即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三化即国际化、小班化、个性化。配备一流师资,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开拓国际视野。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与能力。


专业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史学论文、外国历史文选、文华学堂:文献与田野等。


人才培养

该专业实行全程导师制。实施并达成导师制+小班制+个性化+国际化;课堂内外、校内外、境内外,生生、师生、师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创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师师交流小循环(教师)+生生交流小循环(学生)——师生交流大循环。

书院设置三种导师:一是“驻院导师”。主要由学院专业教师充任,面向“开沅班”全体学生,每周在规定时间内在“驻院导师工作室”与学生进行全方位交流,重在思想引导、品格养成、观念塑造、端正态度等,并引导开沅班学生联系和组织科研活动与学术交流、国际化参与以及其他活动等。二是“专业导师”。为每位“开沅班”学生配置一位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师生切磋探讨,教学相长,重在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可行的人生规划。三是“云端导师”。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历史教学名师充任,通过中国史前沿论坛、世界史前沿论坛、“章开沅东西方文化交流引智计划”、“国际人文院士进课堂计划”等方式全方位参与开沅班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为开沅班学生的培养提供国际学术高地和教育高地。

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模块化。设置五个课程模块:一是基础性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课程、世界通史课程、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二是方法论课程,主要包括史学方法论、史学基本训练与规范、简牍研究、史学经典导读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三是跨学科课程,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大数据历史等,设置“大文科”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史学前沿,形成大历史思维,具备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思维能力;四是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历史教学论、信息化教学、历史教学设计等,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养成教育情怀,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五是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史学科研训练、科研立项、田野调查、教育实践等,突出进阶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锻炼与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这五个课程模块相互配合,及时更新,以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这些课程模块将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要求基础上,突出“开沅班”人才培养的个性需求,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结合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个别调整。

学习组织形式多样化。“开沅书院”实行小班制授课,以教授与研讨相结合,重在学生的能力养成和思想启发。将云端导师的学术报告、云端辅导等,驻院导师的日常指导,专业导师的科研训练、学生的研教实践等,都纳入教学体系,使其成为正式的教学环节而非辅助环节,形成多样化、富有活力的教学组织机制。

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田野考察、专业研学、校内外本科生历史学学术论坛、史料搜集与研读、学术方法与规范训练等。

为了激励和资助优秀学生,我院设立了章开沅东西方交流学术基金、春晖史学奖学金、野泽丰奖学金、爱圣创钰奖学金、张舜徽奖学金、熊铁基奖等多项奖学金。这些奖学金不仅是对学生优秀成果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对他们未来学术发展的有力支持。

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这充分彰显了我院学生卓越的学术素养和全面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院封霄、战彤彤两位同学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优秀学生奖,吴琦老师则荣获优秀管理人员奖,尤学工老师荣获优秀教师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院师生辛勤付出的肯定,也为我院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