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长期致力于培养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创业能力,能胜任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新闻部门经济栏目、工商企业等领域经济工作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7年,本专业与数学专业开办数学-经济学交叉班,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数学科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并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8年,本专业与法学专业开办法学-经济学交叉班,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系统掌握法学、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司法实务技能,具备较强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统计学、统计学、统计与数据分析、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师资力量
经济学专业现有27位专任教师,5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5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5人次入选校级人才,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2.6%,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51.9%,所有教授均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教研室入选湖北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涂正革教授获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潘胜文教授获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涂正革教授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谌仁俊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李唐副教授入选省级人才计划。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荣获“挑战杯”创业大赛国奖7项、省奖18项,“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奖6项、省奖12项,国优实践队1次,国优调研报告1次,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次,谭崇台发展奖学金2次。
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铸就“忠诚博雅”华师精魂。采用“马工程教材”,加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相向同步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教学的高度融合,对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交叉融合,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全校优势学科专业,开办数学-经济学、法学-经济学等交叉实验班,输出“1+X”宽视野、多技能复合型人才。从交叉班毕业生去向来看,近三年约有60%的学生进入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
双创平台,打造拔尖创新型人才新支点。借助“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术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谭崇台发展奖学金,以及“挑战杯”银奖、国家三等奖在内的各类大赛奖项50余项。
云中课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我校“小雅智能教学平台”、“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动经济学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所有的课程均建有平台资源,《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也因此入选湖北高校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国际交流,助推国家“一带一路”人才战略。大力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实施“优本计划”,与法国雷恩、南希高等商学院等院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每年培养20余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聘请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开设《计量经济学》国际化课程。

就业前景
近三年学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4.7%、平均升学率达41.9%;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为95.3%;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97.4%。
毕业生境内升学院校93%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985、211院校,境外升学院校70%为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院校,33.1%以上的毕业生签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并集中在金融业、制造业、教育事业等社会紧缺部门。
典型就业代表:
2018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李定一,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018级法学-经济学交叉班本科生徐烨,保研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2019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龙嘉月,出境留学至香港大学。
2019级数学-经济学交叉班本科生赵诗杰,保研至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20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陈宣妃,保研至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2020级法学-经济学交叉班本科生朱艳娇,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